五年前,因为志同道合,十七位年轻人拿着各自的民族乐器走到了一起;五年间,因为相亲相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相聚这里挥洒青春;五年后,因为彼此珍重,没有人辜负他们共同的使命。
从2009年12月6日到2014年12月6日,华中师范大学艺术团民乐团(歆玥团)已经走过五个春秋。五年,说长不长,日渐成长的歆玥团似乎略显青涩;五年,说短不短,风华正茂的歆玥团足以予人震撼。
成立——生如夏花
09年的元旦晚会, 还是法学院本科生的宋鑫以一曲变换了形式的《茉莉花》让学生副书记方坤眼前一亮,方书记找到宋鑫,希望他能组建一支乐队,将汇聚一堂。恰好此时的宋鑫也正在为中国民乐教育没有实质性进步,民乐无法得到认可感到发愁。于是,因为梦想和热爱的牵引,宋鑫与十六个年轻人在2009年12月6日这一天相聚,希望能从这里为民乐正名,让这份魅力从华师开始传播——民乐团从此诞生。
成长——寂若冬霜
扛着沉重的乐器,来回奔波在大服板房、舞蹈房、办公室,哪里有空地哪里就有他们,只因没有正式的挂靠单位,也就没有固定的排练厅。即便艰苦如此,所有人甘之如饴,这就是民乐团成立之初。
再后来,乐团有了自己的名字——歆玥团。"歆"即"音"和"欠",寓意乐团成员们即便非音乐生,在专业上有所欠缺也依然执着于挚爱的音乐梦;而"玥"字可拆成"十二月",代表乐团成立时间。"歆玥"谐音"新月",暗喻着民乐团像一轮皎洁的新月冉冉升起,寄托了一代代乐团人的美好期望。
此时的乐团有了简陋的排练厅,四面漏风的样板房挡不住团员们风雨无阻的排练。由于资金匮乏,却又为了更好的演奏,没有谱架的团员们只好把乐谱贴在前面同学的背上。那时候的乐团,并没有如今每周两次的常规排练,每次演出前团员们都得没日没夜地排练磨合。艰难的日子却换来首次演出的失败,团员们在老团委开“反省会”时泣不成声,背后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直到2010年的毕业晚会,民乐团凭借琴瑟铮铮惊艳四座,得到了校团委的高度认可。从那以后,乐团打响了名声,被正式编入校大学生艺术团,直属校团委,成为了一个正式校级组织,从一个只有能力承接院系演出的十几名成员的小团队,到2013年与中央民族乐团同台合作演出、近三年连续派出团员到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巡演的实力不俗的专业性演出团队。
成材——繁如秋实
五年来,从17个人起,多少人满怀憧憬地加入,多少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但歆玥团那股精气神,历经一代代传承与发扬,仍停留在最初的地方。
一代代乐团人凭着对音乐的执着和对乐团的热爱,将歆玥团发展壮大为现在这个拥有近七十名在编团员、活跃于校内校外各大文艺活动的优秀团队。荣获校一等集体奖学金、代表华师参加“第五届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并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中央民族乐团指挥何建国先生以及我校音乐学院前院长臧艺兵先生的亲笔题词……无数的荣誉和期望,见证了团员们为不辱使命、为实现一代代乐团人的光荣与梦想挥洒的热血的征程。
专场音乐会似乎对于一个新生的民乐团来说显得遥远而不切实际。但2013年6月23日,随着一曲《花好月圆》的奏响,歆玥团首次专场音乐会在音乐学院举行,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由于当时处在考试周,团员们都加班加点,白天上课,晚上排练至深夜,凌晨挑灯复习,后来干脆每人带一张凉席,直接睡在排练厅的地板上。虽然大家忙于考试,前来欣赏这场演出的人并不多,但这并不影响团员们高昂的志气:气势磅礴的《战台风》、平稳流畅的《寒山僧踪》、欢乐喜庆的《瑶族舞曲》等,在台上被尽情演绎。整个专场音乐会完美落幕后,团员们激动欣喜得相拥而泣。
与去年的专场演奏会不同的是, 今年6月3日,“仲夏之玥·动人歆弦”大型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在音乐厅举行,会前一票难求,现场座无虚席,走廊过道上挤满了慕名前来欣赏的观众,场面火爆。随着一句句优美的诗词被主持人念诵,《春节序曲》、《瑶族舞曲》、《十面埋伏》、《长相思》等著名曲目逐一登台,熟悉的旋律,不一样的演奏形式给听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谢幕之后观众意犹未尽,掌声不断,团员们不得不重返舞台,在欢快地演绎了一首改编自二胡《赛马》过后,音乐会才最终落幕。
成家——爱若春雨
“我明白一个团队是否有战斗力,最重要的不是演奏水平,而是是否有强大的凝聚力,唯有爱能支撑起一个团队的晴天。”大学生艺术团团长兼歆玥团团长李哲立数次在大家面前动情地说。
对团员们来说,歆玥团,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家。
在这里,有如“树洞”一般可以诉说小心思的知心姐姐,有睡在排练厅从天黑聊到天亮的死党闺蜜,有悄悄在谱架上或琴盒里藏小零食惊喜的神秘伙伴;在这里,有身兼数职在学校各大重要岗位上奔波忙碌挤出时间参加排练的学生干部,有考研或是实习结束后第一时间赶回排练的大四学姐,更有有毕业后工作两年仍坚持前来排练的“老前辈”。老团员们的关心和信任换来了新团员们的感动和努力,而手足情深不仅增加了演奏配合的默契度,也更给自己一个留下来为乐团继续奋斗的动力。
从最初的四壁萧然,到如今慢慢“积攒”起了齐全配置的排练厅,被绿叶、气球以及彩灯装饰得色彩斑斓。值得一提的是那一面照片墙:照片的背面是大家的签名祝福,正面是团长抱着歆玥团的大合照在澳大利亚最有特色景点前的合影留念,是乐团人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心系彼此的情谊见证。
说起乐团情谊,最让团长李哲立感动的,有因演出小失误伤心落泪后收到安慰短信无数;也有因为疲倦趴在古筝上睡着后醒来团员的一句“团长别这么累了,我们一起扛”;更有招新时无数落选同学对歆玥团的执念。这些也都是李哲立努力为歆玥团创造“归属感”的成果。
在每个团员生日的当天,收到生日祝福最多的一定来自歆玥团,祝福里还伴随着感谢。冬日夜晚排练结束后一颗颗热腾腾的卤鸡蛋,更是如暖阳般温暖心窝。今年的女生节,乐团中为数不多的男生为每位女生准备了小礼物,也把独特的祝福语“论女神——唯我歆玥不败”悬挂在墙,送给所有怀揣音乐梦想的歆玥才女。
五年来,乐团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新鲜血液的不断融入使这个大家庭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在对乐团的寄语卡片中,身为副团长的严超同学写着:“追求音乐梦想的小路上/我们风雨与共/传承民族文化的坎途中/我们不离不弃/沿途有音符也有汗水/有欢笑也有眼泪/我只和歆玥团有个无限期的约定/直到永远”,来自物理学院的李梦琛同学更是用”这个生动形象的数学公式表达了对歆玥团满满的爱。
五年,是个里程碑,更是个崭新的开始。今后,还有无数的五年,等着一代代乐团人秉承乐团精神,使这一轮“歆玥”愈加圆满。祝歆玥长兴,愿民乐永悦。(文/董涵敏)
编辑:黄璐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