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师】陈振翠:翱翔在数学天空里的杰出校友访谈录-37000dcm威尼斯

【爱心教师】陈振翠:翱翔在数学天空里的杰出校友访谈录-37000dcm威尼斯

时间:2013-10-05 18:52    来源:华大青年网    作者:数统学院    点击:
陈振翠,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党员,196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这个武汉市的大城市女生毕业就去了湖北省贫困山区通山县大畈中学任教,她扎根山区毫无怨言,一干就是三十年。陈振翠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代表,198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4年获
  
  通山县是湖北省的12个特困县之一,是我的第二故乡。1967年,我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带着对理想的憧憬,对事业的追求,志愿来到穷乡僻壤,在风风雨雨的校园里躬耕了30年,当了24年班主任,送走了13届高三毕业班。如今我虽年过半百,却依然勤耕不辍,一面担任县一中副校长,一面兼着数学课。常有人间我:“你这个武汉大城市的人,家庭条件那么好,为什么在这穷地方一蹲就是30年,至今还不离去?”我的回答是:“我是党员教师,大山里的孩子要读书,大山里的孩子爱读书。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山里的孩子,我想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



  30年的校园生活,与学生朝夕相处,我目睹了大山的贫困,见识了大山里的孩子们的志气;我深深地感到山里的孩子爱读书,会读书。我怎么也忘不了乡亲们苦办学,教师们苦育人,孩子们苦学习的动人情景。



  1968年,我来到地处通山县的贫困地区的大阪中学。学校有名无实,没有一间教室,两个班的学生挤在小学的教室上课,用砖块搭上几片木板就算是桌子,食宿借的是区公所的场地。百来个学生,5名教师,从此就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师生们边上课,边搞基建。连女孩子也光着脚翻山越岭去找树木,挑砖瓦,孩子们吃的是从家里背来的红着、干菜和少许的大米……尽管学校的老师、工友,还有山里的孩子们对我悉心照顾,可对我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人来说,简直是又一个天地。我仍然感到难以适应山里的生活。但是,每当我走进教室,踏上讲台,望着简陋寒掺的教室,看着衣衫不整的学生,我就忘却了所有的艰难。从孩子们仰望黑板的专注目光中,我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期盼:我要读书!在劳动的间隙,可以听到们读书的声音;在深夜,在煤油灯下可以看到他们刻苦攻读的身影。一次家访,我无意中发现,一个4口之家却只有一个饭碗!我的心被强烈的震撼了,我一遍又一遍默念着法国作家曼·罗兰的名言:“困难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水源。”我暗暗地下决心,要把学校建好,要把孩子们教好。


  3年后,我调到通山一中。这里的学生80%是农家子弟,都是农村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渴望成才,实现理想,同时也饱受着贫困的磨难。很多孩子,挑着行李,背着干粮、咸菜,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来上学。冬天,许多孩子在布鞋上缠着一层稻草,蹄姗着翻过大雪覆盖的山岭,按时到校读书。我心疼地问他们冷不冷,他们说:“几个人一起,背背课文,考考单词,猜猜谜语,说说笑笑一下子就到了,也不觉得苦。再说,您不是常给我们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吗?”大山里的孩子不怕苦,大山里的孩子爱读书,在这些立志成才的高中生身上,体现得格外突出。有的学生双休日回家做农活,周日晚又匆匆赶回学校;有的为了解决早餐费,下了早自习就到早餐摊上俐洗碗。为了挤时间学习,有的同学早起半个小时读英语;晚上熄灯后,还有许多孩子点上蜡烛继续学习,直到深夜。那一桩桩书山跋涉的故事,那一幕幕学海泛舟的情景,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令我永远不能忘记……



  方家文,一个来自库区的农家子弟,个头高,又黑又瘦,小小的年纪却显出一脸的苍桑。我见他平时沉默寡言形单影只,便找他谈心拉家常。终于,他向我讲述了自己充满辛酸的求学经历。他两岁时母亲病故,后妈带来了4个孩子,一家7口,没有一分水田,仅靠几亩山地糊口。7岁时他就挑起生活的重担,白天跟着父亲上山砍柴,晚上就着煤油灯切猪菜。为了实现上学的梦想,一有空,他便跑去帮人家挑水、扒粪,换几毛几分钱悄悄地积攒学费。就这样,家文走进了学校,艰难地读完了初中,中考时以出色的成绩考取了县一中。山沟沟的孩子能进一中读书,本是特大的喜事,家文的父母却乐不起来,整天愁眉苦脸:学费、生活费从哪里来啊!家文明白父母的难处,二话没说,卷起一床破席子就出了门,他跑到城里做了两个月的泥水工,终于凑足了一个学期的学费。他从不进食堂,吃饭全靠每个星期天步行30来里山路回家背来的红薯、玉米和咸菜。没钱买资料,就借同学的看;没有草稿纸,就在手心上划划写写;买不起像样的笔,就用两根木棍夹一支圆珠笔芯……他对我说,只要还有生存的勇气,就绝不放弃学业。听着家文的话,我的双眼渐渐地模糊了,我悄悄地将30元钱塞进他的口袋。后来,又买了一个漂亮的日记本送给他,我在扉页上写道:“我贫困,深知贫困的艰难;我学习,深知学习的幸福。”从此,家文同学的脸上有了笑容,嘴边有了歌声,我知道他又多了一分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1984年秋天,家文告别了故乡的山水,跨进了梦寐以求的武汉大学。



  困难永远吓不倒大山里的孩子求学的心。他们都有远大的志向,他们个个品行优良,学业出类拔萃。幸运的是,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感召下,这些山里的孩子求学的艰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的送来了毛毡,有的送来了书籍。大山里的孩子爱读书,大山里的孩子会读书。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从这里走向更高的学府,走向各行各业,成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许多人还成了各级党政干部,还有47名同学已飘洋过海到国外学习.他们有了成绩,首先向母校传来捷报;他们有了能力,想到的是为家乡排忧解难,为家乡早日脱贫贡献力量。



  30年来,大山里的孩子感动着我,鼓舞着我,让我的心永远和大山的脉博一起跳动。我无怨无悔地在这片贫瘾的土地上播种、耕耘,尽一个党员教师的义务,实现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口述\陈振翠 整理\数统学院)

编辑: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的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