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初冬,一场久违的雨水降临荆楚大地,润物无声。记者冒雨造访桂子山麓、华师哲学系教授高新民的家,深深地为其高尚的助学情结所感动。
一封封信件.讲述着一位教授的助学情结
他正在和一名大学生谈心。那是一名英山籍的大二学生,在另一所高校就读。这木不是师生关系的两人坐到一起,因为那学生是高新民的同事和朋友资助的对象“我们资助你,是希望你发愤学习,完成学业,回报社会。谁如果不珍惜,就要停止资助……”高新民严肃地说、看情形,这同学学习上有点问题。然而,更多的是好消息。在高家,我看到了20多封写给高新民的信,信笺五花八门:中国地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集美大学、湖北中医学院、广西三江县独峒乡小学、广西融安县长安镇一中···最多的是来自英山县一些乡镇小学的来信,这些信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内容:感谢高新民的资助,一定发愤学习,报效国家英山县过路滩中学一(5)班的龙善勇在信中说:“高伯伯,您寄来的500元钱我已经收到,是团县委的叔叔阿姨送来的……我真是千言万语难表心里话,我一定要好好读书,用优异的成绩报答您,报答党和政府,报答那些好心人。”
英山县石河子乡小学夏楚同学的祖父来信说:“夏楚的父母不幸双亡,我们两个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负责孙女读书越来越困难,是您向我们伸出援助的手,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西三江县独峒乡小学杨小君来信说:“家里只有妈妈一人照顾我们兄弟姐妹,经济来源太少了,新学期收到您资助的150元钱.对我来说,实在太及时了,现在,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这些朴实无华、发自内合的语言,在讲述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助学情结。
这些年来,他助建了2所小学,资助着21名贫困学生。
高新民到英山县做社会考察时,了解到该县有不少贫困儿童面临失学,就提出到几家看看。在一家福利院,他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孤儿龙善勇,脸色苍自,白天在福利院吃饭,晚上回家一个人收拾。其实没什么可收拾的,孤儿的家里一贫如洗,没钱交电费,点的是柴油灯;没钱买寒假作业本,就借同学的抄一遍;写信没钱买邮票……看到这些,高新民动情了,他当场拿出200元钱,替孤几交了电费,并让团县委的同志帮他联系了包括龙善勇在内共11个贫困学生,帮他们完成学业。
回到学校.高新民向所在政法学院的一些同事谈起了英山贫困儿童的情况,同事们都为英山的贫困儿童操心,纷纷捐款救助英山的贫困儿童从1999年起,英山共有104名学童每年获得了华师政法学院老师和领导2万多元的资助,其中高新民和院长林剑各认助了一名孤儿
(每名孤儿每学期至少500元,另有衣物)。
在英山考察期间,高新民看到一此乡村小学破旧不堪的情形,决心为改善学校校舍尽一点力量。他自己拿出了l万多元,加上同事和朋友的援助,共捐出11万元当地各界在高新民等人的精神感召下,也捐出了3万多元。加l几英山县的配套资金,一座3层、12间教室的慧济希望小学教学楼于2000年动工;2001年9月,慧济希望小学正式投人了使用。当地人以传统的纪念方式,在教学楼一楼的“功德碑”上,郑重地刻下了这些助学者的名字。
“这所希望小学的建成,解决了学校的危房问题;高教授的这种助学重教的精神,对我们山区教育更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影响非常好。”一位县领导说。
2002年9月28日,又一所慧济希望小学在武汉市新洲区李集镇八屋村落成。这所小学总投资27万元左右,包括新建一幢3层的主教学楼、改造旧房、改建厕所、改造泥巴路。
这是高新民对该校的第二次投资八屋村是他的故乡,1957年出生的高新民在这里读小学。1992年回乡时,他看到村小学的破旧状况,就拿出一笔钱,并在朋友中募捐,对村小学进行j改造他个人还拿出1万余元设立奖学金、2000年,他发现该小学校舍面积小、采光不足、厕所破旧、道路泥泞等问题,一次拿出积蓄10万元,后来又投人约8万元,并在朋友中募捐1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他还将自己的一部笔记本电脑与一位朋友换为4部台式电脑捐给学校;联系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捐出140套桌椅、100张高低床和3000多册图书。
2002年,高新民又和朋友们同广西柳州妇联合作,实行春蕾计划,救助那里100名女童。通过高新民等人的四处游说,有43名女童有了赞助人,其中高新民援助了3人。
截至2002年秋季.高新民累计捐资助学的钱物达30万元左右,其中现款25万多元。这些钱物,助建了2所学校;救助了16名中小学生(英山11人、嘉鱼2人、广西3人)、5名大学生。
奉献也是幸福,要做一个知行统一的知识分子
捐资助学,对富商巨贾,可能算不了什么,比高新民助学金额大得多的企业家也不少;普通百姓三五十元、三五百元助学的也屡见不鲜;近代更有武训乞讨助学的美谈。然而,一个大学教授能如此慷慨拿出30万元助学的,还极为少见。
尽管这些年来,高校教师的收人不低,属于社会高收人者。然而,在这个物质丰富、讲究消费的时代,可以用钱的地方多得很,高新民是怎么想的呢?他不是李嘉诚,也不是武训,他是谁?记者两次采访高新民,努力追寻他的内心世界。
“首先,我深知贫困孩子读书的艰难,需要他人帮助、我小时候读书就很苦,经常吃不饱,穿衣服是兄弟相承,书包是两块布一缝,1977年上大学靠的是助学金。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资助贫困孩子。另外,我有能力资助他们。高校教师的收人目前是比较高的,我爱人也在高校工作,经济还比较宽裕,能够拿得出钱来,我助学并不是勒紧裤带”高教授谈了他的想法。
“目前很多高收人的人纷纷买小车,有的买别墅,你没有想到买这些东西吗?”记者问。
“有钱买小车、买房子也不错,但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的程度,有比较充足的吃、穿、住就够了。物质财富再多,井不等于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生的幸福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寡,而在于精神的富足。因为精神幸福比物质幸福更长久、更丰富。苏格拉底的境界应该是我们的榜样。所以我觉得精神富足是一种幸福,奉献是一种幸福,这也就是中国的古训:施比受有福。我从帮助他人中获得了幸福,从这个角度讲,我的‘利他’和‘利己’是一致的另外,我是教哲学的,在探讨人生哲学和心灵哲学,不仅是教学上的探讨,同时也在实践中体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体验自己的哲学观念与道德原则,实践中外前贤的教诲,尽力做到‘知行合一’。”
看来,这位哲学教授迫求的不是纯粹哲学,而是实践哲学、体验哲学、生活哲学、人生哲学。记者又继续追问:“你付出这么多来帮助贫困学生,是否在自觉不自觉中承担起了某种担待、某种责任?”
“一个教师、一个知识分子,除了贡献自己的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具有社会关怀意识、我觉得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做点事情。”
“你的家人对你助学行为支持吗?”
“父母亲并不是没有一点想法.但他们随我,我的孩子也很理解。爱人对我的做法不仅理解,而且支持、参与,许多具体事情都是她做的。”
高教授拿出一些材料,记者看到,所有汇款收据全都是他爱人刘雅琴经的手。有这样一位贤内助、他的助学行为自然功德圆满。
离开华中师范大学.我无意望了一眼校牌,“师范”二字蓦然高大神圣起来。罗曼·罗兰概括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为“高贵的精神隐修院”。
我们的大学,不同样拥有高贵的灵魂吗?(文\巴晓芳)
编辑:郭淞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