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何钰琪)10月27日至29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政国大讲堂”系列讲座在模拟联合国实验室举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丰作了题为“国际关系研究设计与学术写作”的学术讲座。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21、2022级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部分本科生集中聆听。本次讲座由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主持。
在此次讲座中,刘丰主要围绕“如何建立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核心问题,向同学们讲授国际关系研究设计和写作的方法。刘丰提到,如何实现“从问题到理论”是建立分析框架的第一步。他以“为什么亚洲没有北约”这一问题为例评析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各具特色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指出理论与问题事实相符合的重要性。随后,刘丰分析了理论及其功能、理论的构成要素、理论的判定标准三个要点,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理论应用、理论扩展、理论整合以及理论创建四种建立解释框架的途径。他还就均势理论和制衡概念的运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分析美国是否应该制衡中国崛起时,用均势理论分析是错误的做法。根据理论预期及理论概念本意来看,作为导致体系实力对比失衡的现实霸权,美国应是受到制衡的一方,而中国崛起恰恰是扭转体系实力对比失衡的力量。
刘丰同时就“美国政党政治与外交战略倾向”的示例,讲述了因果机制与过程追踪的分析方法,并概括了文字、因果图示、回归方程等多种因果机制和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及其适用环境。他强调,案例研究应包含编制完整案例清单,对案例进行分组,选取典型案例以及评估反常案例四个环节。
讲座的最后,刘丰就研究方法的选择作出总结。他指出,研究方法应服务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需要学习和练习。他还告诫在座同学们在学术写作的过程中应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找到一种自己最感兴趣、最善于使用、最好用的方法。
讲座结尾,刘丰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如何找到理论创新点这一问题,他指出,若前人已有大量相关研究,要反思是否还存在理论批判的空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因果机制也是一种创新。就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否定性事件应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刘丰指出两种途径:一是结合现实发展对已有的因果机制进行理论完善;二是对否定性事件不能视而不见,同时也对建构出的理论保持信心——这些否定性事件还不能冲击到建构出理论。至此,本次讲座结束。
审核人:潘广炜 魏露